3月23日,印度政府宣布耗时四年、投入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(PLI)彻底失败。这个曾被莫迪政府视为经济翻身仗的制造业振兴方案,非但没能实现制造业占比25%的目标,反而让印度制造业从15.4%跌至14.3%,连苹果印度工厂的iPhone都成了补贴政策下的遮羞布。讽刺的是,就在同周,印度媒体还在叫嚣经济增速超中国的口号。 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的天壤之别 当中国用40年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——从螺丝钉到空间站覆盖97%产业门类时,印度却还在为工厂停电发愁。特斯拉上海工厂当年投产的奇迹,在...
3月23日,印度政府宣布耗时四年、投入230亿美元的"生产挂钩激励计划"(PLI)彻底失败。这个曾被莫迪政府视为"经济翻身仗"的制造业振兴方案,非但没能实现制造业占比25%的目标,反而让印度制造业从15.4%跌至14.3%,连苹果印度工厂的iPhone都成了补贴政策下的"遮羞布"。讽刺的是,就在同周,印度媒体还在叫嚣"经济增速超中国"的口号。
"中国制造"与"印度制造"的天壤之别
当中国用40年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——从螺丝钉到空间站覆盖97%产业门类时,印度却还在为工厂停电发愁。特斯拉上海工厂"当年投产"的奇迹,在印度因电力不稳、供应链缺失而化为泡影。中国高铁网络4.2万公里,物流成本仅为印度的1/3;中国7天建成火神山医院,印度却要花半年为苹果工厂通电。
政策执行的"龟兔赛跑"
印度官员抱怨PLI失败是"繁文缛节惹的祸"。中国企业建厂"最多跑一次",印度企业却要盖58个公章;中国地方政府为企业配套产业园,印度地方政府却为征地补偿扯皮数年。新冠疫情期间,中国32天将口罩产能从2000万只飙升至10亿只,印度连氧气瓶分配都要最高法院下场。
社会根基的"隐形断层"
中国通过土地改革、教育普及,将7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;印度却因种姓制度、教育资源垄断,让65%农村人口困在低效农业中。印度IT精英挤破头去硅谷当"码农",本土工厂却面临"技工荒"。中国能集结10万工程师攻关光刻机,印度连纺织工人培训都要依赖德国援助。
国际战略的"骑墙困境"
印度试图在中美间"两边下注":既想承接中国产业链,又指望美国技术转移。结果苹果70%的印度产iPhone零件仍需从中国进口,所谓"去中国化"不过是把组装线搬到孟买。中国却通过"一带一路"掌控全球75%的电池产能,印度却因抵制中国光伏产品,导致太阳能电站发电量腰斩。
出路在东方?
印度或许该从中国经验中寻找破局之道:
1. **先修路再招商**:解决全国60%工厂的停电问题,比空谈"数字印度"更务实;
2. **以开放促改革**:加入RCEP融入亚太产业链,别再抵制中资企业;
3. **集中力量办大事**:别在14个领域撒胡椒面,聚焦电子、医药等优势产业。
历史总在重复:上世纪90年代西方预言"中国崩溃",中国用实干回应;如今印度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。制造业竞赛不是零和游戏,中国的今天藏着印度的明天——当莫迪摸着石头过河时,或许该想想邓小平那句老话:"不管黑猫白猫,抓住老鼠就是好猫。"